对话高榕丨专访徐平俊:聊聊低代码与AI的双向奔赴
2025.04.03
人物访谈
2014年,Forrester Research第一次提出了“低代码”概念,即很少或几乎不需要写代码,仅用简单“拖、拉、拽”即可快速开发应用。
穿越了10年技术和市场周期之后,低代码来到了大模型和Agent时代。
新的技术浪潮下,低零代码路在何方,是否会有“代际焦虑”?低代码厂商在未来AI生态中有何价值锚点?
作为“中国低代码第一品牌”(CIC灼识咨询认证),奥哲给出的答案是全面融合AI技术的同时,回归客户需求和落地场景,让企业客户的数智化转型跨越从理念到业务的“工程化鸿沟”。
奥哲在中国低代码中大型客户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列第一,已服务60%以上的中国500强企业,客户覆盖制造、金融、建筑、石油石化、房地产、零售贸易、政务等多个行业;旗下产品「氚云」在钉钉上连续8年稳居应用市场全品类第一,服务中小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。
刚刚过去的3月,奥哲在北上广举办峰会,并发布了全新升级、全面融入AI能力的「云枢」All in One低代码平台,聚焦大中型企业的数智化转型需求。同时推出「AI应用设计器」,支持客户自己创建和发布企业级Agent。

在发布会后,我们和奥哲创始人、CEO徐平俊聊了聊从数字化厂商向AI技术服务商升级路上的思考。

Q:您观察到这一轮DeepSeek热潮,让企业客户部署和落地大模型发生了哪些变化?
徐平俊:确实在DeepSeek的V3、R1模型发布之后,企业客户、尤其是中大型企业探索AI的热情大涨,落地节奏非常快。
从我们的观察来看,两类场景部署DeepSeek大模型尤为踊跃。第一,原本大模型已经成熟的能力,今天部署成本显著降低,很多场景因此加速普及,例如企业知识库、制度库等。第二,DeepSeek-R1推理大模型的出现,让需要推理能力的场景加速落地,例如智能审批、合同审查校验等。
目前奥哲已经帮助多个客户落地这两类场景和应用,如中建三局、葛洲坝集团、茂名石化等。
Q:如何看AI对低代码市场带来的影响,是否会成为挑战?
徐平俊:我们坚定认为,AI对低代码市场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低代码作为一个细分赛道之所以有其商业价值,核心是两点——1)让应用的开发效率更高,2)降低应用开发门槛,人人都能开发。
当低代码遇上AI,能够让这两个价值发挥得更加极致。低代码平台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之后,可以通过Agent、Copilot、插件等AI能力,帮助企业更加便捷地构建和部署智能化应用。
与其说是取代或者竞争关系,不如说今天AI和低代码能力正在双向融合、双向奔赴,例如字节的Agent平台「扣子」在融入低代码能力;阿里的「宜搭」也在和AI能力做全面融合。
此外,随着大模型让企业的数字化、数智化加速和普及,长远看来将进一步扩大低代码的市场空间和潜力。
Q:AI Coding的普及,能取代低零代码吗?
徐平俊:实际上低代码和AI Coding服务的人群本就不同。AI Coding服务的更多是原本写代码的工程师人群;而低代码更多面向的是业务人员、IT人员和管理人员。
而且To B的复杂场景和系统,涉及的工作流还是比较复杂的,目前AI Coding更多是按照某个feature生成代码,距离实现全部的系统开发和可用性还有一定距离。
Q:在AI驱动的企业数智化转型中,低代码平台起到怎样的作用?
徐平俊:从中大型企业的实践来看,在未来一段时间,企业数智化转型由三种应用形态共同支持和驱动。

第一类是传统业务应用,如ERP、MES、CAD等专业软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;第二类是融合AI能力的混合应用,比如原来的应用调用基座大模型、行业模型以及企业小模型和知识库;第三类则是原生的Agent应用。
低代码平台有望成为连接三类应用形态、三层AI模型的“技术中介”,企业可以用统一界面管理传统系统改造、混合应用升级和AI原生应用创新,大幅降低协同成本。

Q:本次「云枢」All in One低代码平台做了哪些升级?
徐平俊:早在2024年初,奥哲就发布了融合低零代码一体化能力、AI能力、集成开放的「云枢」All in One低代码平台,今年我们再次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。

从低零代码一体化能力来看,我们面向专业开发者、IT管理员、业务人员等角色,构建了从“零代码配置”到“深度开发”的差异化能力支持。
例如,面向业务人员,我们推出易用、可视化的电子表格视图等“零代码配置”功能。针对复杂的业务场景,我们拆解和梳理业务流、提供模块化的能力,例如支持企业在B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、经销代理商、企业以及内部各地子公司的统一连接,在C端帮助打通营销、成交、服务等全部链路。
AI智能方面,已经将AI能力全面融入「云枢」All in One低代码平台。
在开发设计层,业务人员可通过图形化界面直接参与AI流程搭建,而且「云枢」支持AI应用创建、AI辅助编码和AI流程创建,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,并推出「AI应用设计器」;业务应用层,让业务人员可以实现常用AI能力的一键接入,例如自然语言填单、自然语言报表分析、知识库查询、智能审批等;面向大型企业更加深入的场景,奥哲还能帮助客户定制Agent,按照不同行业、不同领域的需求打造差异化应用。
原有的集成开放平台和数据可视化能力也进一步升级。
Q:什么是「AI应用设计器」,如何理解?
徐平俊:我们将AI的工程能力封装为一个专门的产品——「AI应用设计器」。企业可以基于自身的知识库、数据库,创建、发布企业级Agent,同时将Agent按需无缝嵌入到自身的工作流中。
对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可基于统一平台快速构建智能助手,实现特定任务的自主规划、执行。

Q:面向大型企业更加深入的场景,奥哲可以帮助客户定制Agent应用。这类需求是否普遍?
徐平俊:Agent想要真正在客户场景发挥实质性的价值,例如达到90分的标准,合适的场景、优质的数据质量和大模型能力,缺一不可。
在决定是否要定制Agent之前,我们一般会和客户讨论三个问题。第一,识别需求是否适合和必要;第二,看ROI;第三,看数据质量。三个问题都达成共识之后再开发MVP(最小可行产品),之后不断优化、提升准确率。
在讨论的过程中,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客户越来越务实,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场景里,思考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。
Q:未来中国企业级Agent会呈现怎样的格局?
徐平俊:实际上,Agent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个小的SaaS。我个人认为,通用型Agent在中国可能会被大的厂商免费化;复杂的行业Agent,仍需要基于奥哲「云枢」等平台,帮助客户做定制开发;此外还有少量的垂直行业Agent,需要有一定的行业壁垒,比如面向面试、培训、销售等特定领域,结合行业实践与高质量的编排,有可能跑出来。
Q:您观察到企业客户落地AI能力的过程中,是否存在一些共性的挑战?
徐平俊:深入到企业客户,会发现To B市场是非常严谨的。
大模型热潮之外,我们发现企业场景与模型能力时常存在认知鸿沟,需要真实地从企业价值出发,对具体客户场景做理性分析,仔细甄别究竟哪些场景可以更多应用大模型。
比如我们和客户一起分析过一些场景,会发现压根不需要部署大模型,而是数字化没有做好,直接用系统就能够解决;还有的场景不需要大模型,仅需要一些如图像识别之类的小模型也可以解决;或者大模型部署后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,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数据质量不够好。
此外,从大模型技术到企业落地还存在“工程化鸿沟”。从需求分析、数据清洗到模型训练与迭代,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积累。
Q:对于AI落地的“工程化鸿沟”,奥哲又发挥怎样的作用?有哪些实际案例?
徐平俊: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一个AI模型,更是一个能无缝适配业务、易于部署、成本可控的“AI+”解决方案。
奥哲希望做架设在技术与业务之间的“转化器”,发挥低代码平台在线连接、流程驱动、敏捷构建、数字智能和人人开发的优势,帮助企业快速开发应用,从企业数字化引擎升级为数智化引擎。
例如国内制造业头部企业西子联合基于「云枢」低代码平台,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QMS(质量管理系统)的调研与开发,囊括12个子模块50余项应用;电梯轻应用部分则由零代码技术支撑,让业务人员也可以快速构建6S检查、原料管理等车间应用。

基于低代码平台,可以让企业既兼容历史资产,例如能连接企业ERP、CRM等核心业务系统,又快速响应AI原生场景创新,解决跨系统协作成本激增的挑战。
例如申万宏源通过引入奥哲「云枢」,并将其定位为“数字连接器”,激活存量技术资产,实现了“低代码+RPA+AI”超自动化模式。
Q: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路口,奥哲的核心竞争壁垒是什么?
徐平俊:首先是我们对于企业客户数字化和数智化需求的理解,以及用低代码和AI技术作为引擎去牵引企业实现目标的经验。
第二,我们更多站在企业视角,从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角度思考,如何让企业从拥抱AI到实现AI,例如围绕一家制造领域企业的需求,我们可能会应用和配套几十个Agent。
最后,To B领域从产品到让客户成功的过程中,仍需要大量的经验和实施方法论。多年来奥哲沉淀出一套确保数字化目标快速落地的方法论——AuthineWay低代码数字化方法论,全流程赋能客户共创,这也是奥哲今天整体客户满意度很高的原因。
Q:在低代码和AI持续融合的路上,奥哲有哪些变和不变?
徐平俊:今年已经是奥哲创立的第15年,我们的团队从ERP到BPM时代,再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、低代码时代,以及今天的低代码融合AI时代,我们一直在穿越。但无论是低代码还是AI,我们终究要回到To B服务的本质,回到我们的产品和方案。
当然,我们也要“思危”“思变”。目前奥哲产品融入AI大模型能力,把客户服务好,这叫跟上了时代,没有掉队;下一个阶段,我们希望低代码和AI融合之后,能够在更多垂直行业里拿出领先的解决方案,这样才算把握住了时代机遇;过程中再持续探索最前沿的技术,例如AI和低代码开发态的融合,实现奥哲拥抱AI的全面升级,以此保证奥哲的领先态势,持续助力企业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。
更多新闻资讯